蔺相如研究的重大突破
李绍健
2007年8月9日—11日,“首届中国·古县蔺相如文化高层论坛”在山西太岳山下的岳阳古城—古县隆重召开。
古县,在战国时属赵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相传这里是千古名相蔺相如的故里,留下众多与蔺相如有关的村落、遗址和故事传说。古县县委、县政府为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探索蔺相如思想,弘扬蔺相如精神,使之更好地为民族崛起国家强盛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服务,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共古县县委、古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这次规模宏大的文化盛会。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著名历史学家,教授、学者和蔺氏后裔的代表相聚一堂,群贤毕至、名家荟萃,探讨蔺氏文化,交流研究成果,会议充满浓厚的学术气氛和宾至如归的眷眷亲情。
应邀参加这次论坛的有天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立群,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导范丽珠,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长汤锦程,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孟繁仁,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学院教授蔺长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蔺朝国,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建华,赵文化研究专家、《千古名相蔺相如》的作者孔令德、山东临沂蔺相如文化研究学者蔺如伟等专家、教授、学者三十余人。还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新闻社》、《香港文化报》、《新华社山西分社》、《山西日报》社等各大媒体,都委派记者莅会跟踪报道。与会嘉宾参观了位于蔺子坪村的蔺相如墓冡和古县新建的蔺相如纪念馆,蔺相如公园等文物遗址和人文景观。
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上卿,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他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超人的智慧和胆略和崇高的爱国热情,智斗强秦、完璧归赵,以博大的胸怀避让廉颇,实现将相和睦的高风亮节深为世人景仰,传为千古美谈。但由于时代久远,先秦古籍缺载,关于蔺相如的生卒年月、行踪归宿等记载简略,语焉不详,二千多年来一直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未解之谜,引得众多专家、学者苦苦探寻、莫衷一是。在本次论坛上,山西社科院孟繁仁先生,集多年沤心沥血研究的心得,根据新发现的湖南浏阳文家市镇玉泉村《蔺氏族谱》,运用干支纪年法和对文字错讹的辨析推论,考证出蔺相如应该生于周赧王(丁未)元年(前314)二月十四日寅时,逝世于秦庄襄王(甲寅)三年(前247年)五月二日子时,享寿六十八周岁,六十九虚岁。这一研究成果是我国近二十年来对蔺相如生平研究的重大突破,为蔺相如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科学客观的时间坐标,可谓是一个石破天惊的重大贡献。
孟繁仁先生还就“蔺相如精神”产生的地理环境因素;“蔺相如精神”的家族历史和血缘传承因素,作了颇为缜密的研究和考证。史载:蔺姓之得姓受氏,始于周代春秋时晋卿韩厥之玄孙韩康食采于蔺,以邑为氏。“蔺邑所在地为山西离石以西之柳林县孟门镇一带。与当时的秦国隔河相邻,当时经常受到秦国的侵扰。赵肃侯二十年“秦取蔺”,蔺相如出生后的第二年“秦拔蔺”。蔺氏家族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为躲避战乱而逃亡,迁移于赵国腹地的太行深山之处,即今山西古县之蔺子坪村。由于蔺相如有此丧家之痛,所以对秦国怀有强烈的仇恨。他的血液中具有祖辈遗传的“忠义精神”基因,所以能够在他的身上充分地表现出热爱赵国,仇视强秦的大无畏勇敢精神。”孟先生对蔺相如精神产生的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的客观分析、考证入情入理,令人信服,为蔺相如思想研究之“的论”。
在本次论坛上,空军飞行学院教授,蔺长旺先生对蔺相如的生平事件列出年表,并勾划出蔺相如一家从蔺邑到古县、洪洞,再到邯郸的迁徙路线,使我们看到蔺相如从一介平民,辗转流离仕赵的人生脉络,对蔺相如有可能出生于古县蔺子坪村提出了可信的推断。
光明日报资深记者蔺玉堂先生,通过对新发现的蔺相如家谱进行解读,对蔺相如身世及其后代繁衍提出了令人耳目—新的见地。据族谱记载:蔺相如,字仲仁。仕赵时,家于今之直隶磁州南二十里杜村店,旧有石坊。配孔氏,寿九十。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癸末五月五日午时没,葬于山西商纣王庙后,鳅形,有墓志。蔺相如共有8个儿子,依次为仪、范、嘉、景、从信、岱、封和冕。长子仪曾仕赵为大夫,其后人不详;次子范与弟嘉居磁州(今邯郸磁县),范的子孙后来移居湖北省;嘉的后代居住在今河北磁县和江苏徐州一带,从信之子孙迁居泾阳(今陕西),景退居万邑(今江西万载县),其子孙一支迁至今湖南浏阳市文家市镇玉泉村,岱、封和冕守父墓,子孙家于渭南。现浏阳蔺氏一支已传衍89代世孙。浏阳《蔺氏族谱》的发现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填补了先秦史学特别是蔺相如生平的一些空白。蔺玉堂先生的论文中,还对蔺相如长子蔺仪及两个女儿的去向,从地方志书和《新唐书》等典籍上查到了踪迹。
这次会上,专家学者们对蔺相如的故里和墓地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山东临沂学者蔺如伟先生提出,蔺相如的家乡、故里至少应有以下几处,即祖籍地古县,结婚成家之地有可能在太行山南部的泽州、辉县一带,其出仕前的居处当在邯郸西部蔺家河村,其任赵上卿时的官邸都城邯郸。其晚年时值赵国败亡,兵慌马乱,蔺相如避兵磁州杜村店(约在今磁县羌村附近),这可能是他最后的棲栖地。(见浏阳蔺氏族谱)。
至于蔺相如的墓地,目在全国各地发现有不下十几处。这些墓地都有各自的依据和故事传说。哪里是真墓,哪里是假墓,哪里是衣冠冡,那里是纪念地?专家学者们各抒已见。蔺长旺先生在《蔺相如墓地考》中,有多处虚实安葬之说。蔺如伟则运用排除法,认为蔺相如的真实墓地在古县或安阳附近的可能性较大。邯郸学者蔺朝国、孔令德等不少专家,从南宋诗人范成大在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时曾路过邯郸,到蔺相如墓前酾酒祭奠,写有”蔺相如墓”的七绝诗一首,其在诗后有一条原注:“蔺相如墓在邯郸县南、故赵城之西 ”,这座蔺墓的方位正在磁县的羌村。因此可以断定,至少在1000多年前,羌村的蔺墓已是被人们认可的墓地,书证较早,当更为可信。
蔺相如是我国战国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优秀代表人物。参加本次论坛的众位嘉宾,还对蔺相如思想的精髓,蔺相如的人格特点,蔺相如的行为艺术之现实意义等作了极其深刻的研究和论述,基本理清了蔺相如的身世和人生脉络,这是自一九八七年至今二十年来“蔺相如文化研究”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飞跃。相信,随着蔺相如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对蔺相如精神的弘扬光大,必将成为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主旋律中的一支最强音。
作者单位:邯郸赵文化研究会 《赵文化》杂志主编